经典短篇:小小说

馆长2年前经典小说99430

  在帕多瓦 [1] ,一个炎热的傍晚,他们把他抬到屋顶上,让他可以凭眺全城的顶层。天上有在烟囱中筑巢的飞燕。过了片刻天黑了,探照灯亮起来。其他人都下去了,随身带走了酒瓶。他和卢芝听得见他们在下面阳台上。卢芝坐在床上。在这炎热的夜晚,她倒凉快清新。

  卢芝坚持做了三个月夜班。人家乐得让她做。人家给他动手术,她替他准备了手术台;人家都在取笑: 是朋友还是敌人 [2] 。他上了麻药,还是硬挺着,免得在失去知觉、多嘴多舌的时刻说漏了嘴。他用了拐杖以后,就自己去量体温,免得卢芝起床。医院里的病人寥寥无几,他们都知道这事。他们都喜欢卢芝。他顺着过道走回来,一路上想着卢芝就在他床上。

  他回到前线去之前,两人上大教堂去祈祷。教堂里暗沉沉,静悄悄,还有些人在祈祷。他们想要结婚,可是来不及请教堂发布结婚公告了,而且两人都没有出生证。他们自以为已结婚,不过他们要大家都知道这事,要让事情办成,这样就不怕它吹了。

  卢芝写过好多信给他,他到停战 [3] 以后才收到。一束十五封,都是寄到前线的,他根据日期排好,一一从头看到尾。信上写的都是医院的事,写到她多么爱他,没有他真没法过下去,还写到在夜里多么想念他。

  停战后,他们俩商定他该回国找份工作,两人就可以结婚了。卢芝要等到他有了份好差使才回国,他就可以到纽约去接她了。双方同意,他得戒酒,并且不用去看望在美国国内的朋友或任何人。只该找份工作,然后结婚。在帕多瓦开往米兰的列车上,两人为了她不愿立刻回国吵了架。在米兰车站上,他们不得不告别的时候,虽然吻别了,但是还没吵完。他对这样告别感到难过。

  他在热那亚乘船去美国。卢芝回到波尔多诺内 [4] 去开办一家医院。那里僻静多雨,有一营意大利敢死队驻扎在城里。冬天生活在这个泥泞多雨的小城里,营部少校向卢芝求爱,而她过去根本不了解意大利人,但终于写信到美国,说他们之间那档子事只是少男少女的初恋。她真抱歉,她知道他也许无法理解,不过总有一天会原谅她,并且感激她的,而完全没想到的是,她竟预定在明年春天里结婚。她一如既往地爱他,不过她现在明白那无非只是少男少女之间的初恋罢了。她希望他前程远大,对他完全有信心。她知道这样做最好。

  到了春天,少校并没跟她结婚,后来始终都没跟她结婚。卢芝寄到芝加哥去提到这事的信也从没收到回信。不多久,他乘出租汽车穿过林肯公园时,从芝加哥闹市区一家百货店的一名售货女郎身上染到了淋病。

  刘文澜 译

  * * *

  [1] 帕多瓦,意大利北部城市,东距威尼斯35公里。

  [2] 原文为enema(灌肠剂),同敌人(enemy)仅差末一个字母。

  [3]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日,1918年11月11日。

  [4] 波尔多诺内: 意大利东北部城市,在威尼斯北。

  [5] 福萨尔塔,意大利中部小城,近博洛尼亚(一译波伦亚)。

  [6] 梅斯特雷,意大利北部威尼斯市的西北郊区。

  [7] 那是个为军官服务的妓院。

内容来源于网络,侵联删

相关文章

经典短篇:供圣水的人

经典短篇:供圣水的人

  他从前住在一个村庄的入口,大路边的一座小屋里。娶了本地一个农庄主的女儿以后,他自立门户成了大车匠。两口子辛勤劳动,积攒下一笔小小的钱财。不过他们没有孩子,这让他们非常苦恼。他们终于盼来了一...

经典短篇:没有完的故事

经典短篇:没有完的故事

  如今人们提到地狱的火焰时,我们不再唉声叹气,把灰涂在自己头上了[1]。因为连传教的牧师也开始告诉我们说,上帝是镭锭,或是以太,或是某种科学的化合物;因此我们这伙坏人可能遭到的最恶的报应,无...

经典短篇:偶识此道

经典短篇:偶识此道

  一九三一年四月里,在那个不可思议的早晨,那潮湿而又阳光映照的空气便已令人心旷神怡了。它像丝光糖那样香甜、清凉,滋润而鲜亮,这是过滤后的春天气息,未搀假的臭氧,而且就在斯特拉斯堡大街,人们也...

经典短篇:雷泼莱拉

经典短篇:雷泼莱拉

  她有一个平民的名字,叫克莱岑莎-安娜-阿罗依佳-冯肯胡泊,今年三十九岁,生在齐勒塔尔一个小山村里,是个私生女。在她的身份证的“特征”一栏里画着一条表示“无”的斜线;但是,如果一定要警官描述...

经典短篇:复活节之雨

经典短篇:复活节之雨

  那天,一个孤独的瑞士老太太约瑟芬妮,买了半打鸡蛋,一支黑色的画笔,还有两板深红色的水彩颜料。她曾经和一家俄国人住在一起,俄国人管她叫约瑟芬娜·勒沃娃,一叫就是十二年。那天苹果树开花了,拐角...

哲理散文摘抄

哲理散文摘抄

哲理散文摘抄 哲理散文摘抄,哲理或说思想的火花其实就是灵感,就是我们需要的精华,就是哲理散文的灵魂,以下的哲理散文摘抄,欢迎继续往下阅读! 哲理散文摘抄【1】 误会。某日,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,正当...